<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銀齡計劃”教師訪談

        吳立玲:花甲之年滇西行

        期次:第1686期    作者:·韓維陽白若楠   查看:24

        文章介紹了吳立玲教授參加銀齡計劃的故事,她從退休后投身教育,參與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的教學工作,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和熱情激勵學生,助力傣醫藥學院的發展。


        2020年底,在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參加銀齡計劃的教師與校領導合影,右三和右四分別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吳立玲教授和劉桂花教授

        編者按: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教師退休高峰,2023 年 7 月 14 日,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該計劃旨在調動退休教師積極性,發揮其政治、專業和經驗優勢,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此前,教育部已于2018年啟動中小學銀齡講學計劃,2020 年啟動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累計招募 2 萬余名中小學退休教師及近 1000 名“雙一流”高校退休教師參與支教支研,為全面實施“銀齡教師行動計劃”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醫學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眾多老專家、老教授投身“銀齡教師行動計劃”。近日,北大醫學生預科辦公室啟動了“對話銀齡,引領醫路”活動,由 2024 級醫學預科學生組成多支采訪團隊,與北大醫學部參加“銀齡計劃”的專家教授交流,分享其治學經驗與醫者精神。

        從輟學的“小學生”到醫學“大專家”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尚在讀小學的吳立玲因為學校停課而不得不中斷學業,隨后被分配到工廠工作。然而,她心中依舊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望,在恢復高考之后,她報考了南京鐵道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之后又來到北京醫學院攻讀研究生,就這樣逐步成長了起來。在專業選擇上,想“離臨床更近一些”的吳立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病理生理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1981 年,吳立玲順利完成碩士學業,并留校工作。

        在病理生理學領域,吳立玲始終秉持著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以堅實的步伐不斷深耕。她積極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以扎實的研究基礎和創新的學術思維,在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及唾液腺分泌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后承擔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 余篇,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

        作為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理事長,吳立玲不僅繼承了前輩的學術衣缽,更以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學術影響力,積極搭建全國性學術交流平臺。她精心組織各類學術會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國內病理生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她看來,無論是日常教學、科研攻關,還是學術組織工作,都是對自身能力的全面鍛煉,更是服務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

        1987年至2000年間,她先后三次赴美國圣路易斯大學醫學院進行科研交流,汲取國際前沿的科研技術與理念,實現了學術視野的不斷拓展。懷著推動學科發展的堅定信念,吳立玲的學術足跡遍及美國、日本、加拿大、摩洛哥、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她與全球頂尖學者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病理生理學的獨特優勢與研究特色。

        從退休教授到滇西的全職老師

        2020 年,已經從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學一線退休的吳立玲想著,“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在邊遠地區停留一下,盡自己的努力多做一點工作”。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她參與到教育部的“銀齡計劃”中,來到云南西雙版納的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繼續自己在病理生理學領域的教學工作。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于 2015 年由教育部正式發文批準籌建。其總部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設管理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健康科技學院等直屬本科學院,以及位于景洪的傣醫藥學院、思茅的普洱茶學院、騰沖的珠寶學院等特色學院。傣醫藥學院采用“政府+高校+院所+企業”聯合模式辦學,教育教學工作由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集中統一管理。傣醫藥學院占地157畝,現有在校學生3千余名。

        近年來,傣醫藥學院在教育部對口幫扶高校的支持下,獲得了快速發展。教育部已選派5批8人次幫扶干部掛職,并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暨高校銀齡教師 14 人。吳立玲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員。她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在教授病理生理學課程的同時,還承擔起培養青年教師的任務。她每天白天為大學生上課,晚上幫助青年教師準備課程內容,規范教學流程,還為他們修改論文,鼓勵他們申請國家的科研基金。

        傣醫藥學院的快速發展與傣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密不可分。如今傣醫藥傳承發展成效顯著:西雙版納建成傣藥種植示范村,規?;嘤叭?、龍血樹等特色藥材;全州建立傣醫醫院及中傣醫結合醫院體系;滇西應用技術大學與云南中醫藥大學更構建起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機制,為傣醫藥現代化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吳立玲教授的加入,無疑為傣醫藥學院的教學和傣醫藥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生動詮釋了“銀齡計劃”的核心價值,彰顯了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和執著追求。盡管傣醫藥學院的軟硬件條件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存在差距,但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和提升自我的渴望深深打動了吳立玲教授。她全力以赴,抓住每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能力。學生們說:“在這里,來自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教授親自授課,我們在職業院校里享受到了985和211高校的教育資源?!?

        傣醫藥學院學生的引路人

        在教學方面,吳立玲有著別具一格的教學理念,她堅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生動的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理解醫學知識。她總跟學生們強調:“一定要把基礎和臨床結合起來,這樣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才會慢慢提高?!?

        她鼓勵學生們盡早接觸科研,建議早期可以從參加課題組組會、閱讀專業文獻、撰寫科研新聞開始。通過參加課題組組會,學生們能夠深入了解實驗室的工作性質,掌握科研方法和思路,在眾多研究方向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嘗試閱讀專業文獻,是提升專業英語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學習撰寫科研新聞,能夠鍛煉自己對知識的匯總提煉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她也提醒:在科研的道路上挫折在所難免,但“堅持是最重要的,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能得到勝利”。

        在滇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吳立玲用自己的豐厚學識點亮學生求知的燈塔,她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激勵著學生,讓他們在傣醫光大之路上無畏前行。

        (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預科2024級本科生)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