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vblx"></video>

  • <form id="tvblx"><span id="tvblx"><track id="tvblx"></track></span></form>

      <form id="tvblx"><pre id="tvblx"><noscript id="tvblx"></noscript></pre></form>

        <em id="tvblx"><source id="tvblx"></source></em>
      1. 鼎鼐之聲 燕園餐飲記事

        四千個大饃

        期次:第1686期    作者:·張永宏   查看:11

        本文作者回憶了在北大食堂吃大饃的青春歲月,包括每天吃大饃的大學四年經歷和在食堂養成的飲食習慣。作者感謝北大食堂和師傅們的辛勤付出。

        上大學前,我在安徽霍山縣與兒街鎮的農村,我們那里幾乎沒有面食,一天三頓全是大米飯。高一的時候,有一天看到學校食堂熱氣騰騰的大饃,頓時垂涎欲滴。我想向師傅買一個大饃,師傅說沒有面票不能賣給我??粗铱释难凵?,食堂師傅送給了我一個剛出鍋的大饃,嘴里還說道:“如果你將來考上大學,每天都能吃上大饃?!睆哪且豢唐?,一顆名為“大饃”的種子深深地種在了我的心田。

        1982 年 8 月底,我到北京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領到了飯票。每月有36 斤——米票 9 斤、面票 20 斤、玉米面7斤。大一、大二時我住在41樓,對面就是學一食堂。第一次走進學一食堂,看到打飯窗口上堆得像山一樣高的大饃,香氣撲面而來,我激動地說:“這就是我要來的地方,我的夢想實現了!”學一食堂的大饃多數是長條形的,剛從蒸籠里出來的時候,于熱氣氤氳中有一些朦朧,雪白、修長,滿身透著小麥的香氣和魅惑。

        我的早餐是一大盆玉米粥(那時我們的三件套之一就是飯盆),一個大饃,一塊醬豆腐。玉米粥需要交玉米票,但是自己打,可以多打,甚至可以無限續打。午飯一定是兩個大饃,一份白菜豆腐,有時是木須肉。說是白菜豆腐,其實里面也有幾片肉。白菜脆甜,豆腐軟嫩,估計是大鍋菜的優點,那白菜豆腐的湯汁極為鮮美,令人回味無窮。學一食堂的木須肉內容豐富,量大味美:黑木耳色澤亮麗,在菜籽油的激發下泛出光芒,直逼味蕾;黃花菜軟硬適度,口感鮮美;炒雞蛋最考驗大師傅的手藝,火候要適中,要訣是將雞蛋炒至金黃。如果你遇上了一個憨廚,沒有把雞蛋炒好,而是變作一團,那你簡直就是撞上了彩蛋。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在學一食堂不止一次撞上了彩蛋。

        晚飯一定還是兩個大饃,學一食堂的饃一定要趁熱吃,剛出蒸籠的最好。

        大三時,我搬到了 28 樓的一層,離柿子林的大飯廳更近。幾乎一日三餐都去大飯廳。大飯廳的大饃多是圓的,潔白而圓潤。大飯廳圓圓的大饃不要急著吃,最正確的吃法是慢慢地吃,左手捏著大饃,右手一層一層地撕著吃。最外一層要嚼得最慢,越嚼越有味道。每一層有每一層的味道,直到最后的大饃心,迅速放進嘴里,這最后的一口,我一般是站起身來慢慢嚼,細細品嘗。因為這個緣故,我發現,大飯廳的大饃最好是涼了再吃。這是我大學期間的重大發現。大饃涼了以后,味道更甜、更醇。如果再配上涼玉米糊,那就是人間美味。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打籃球的兄弟,從此,我們早餐吃過后就再打一盆玉米糊放涼,待到傍晚打完籃球后當甜點。這一盆亭亭玉立的涼玉米糊,像是“野人先生”冰激凌,勝過“哈根達斯”。吃完了涼玉米糊,我的搪瓷飯盆閃閃發光,像洗過一樣。

        我印象里北大食堂最美味的三樣菜是白菜豆腐、木須肉和燉排骨(一定把湯喝掉)。如果問我對哪一種食物印象最深,唯有大饃。

        大學四年,一日三餐都是大饃。粗略計算一下,大學四年我吃掉了4000 個大饃。我的身高從 1 米 69 增到了 1 米 75,體重從入學時的 60 公斤提高至畢業時的 70 公斤。感謝北大食堂,感謝那些日夜操勞的師傅。感謝那4000多個香氣撲鼻的大饃!

        親愛的北大食堂,親愛的饅頭香!北大食堂滋養了我青春年少的胃口。飯菜的香氣充盈了我的大學時光。課程和考試成了三餐之間的插曲,而北大食堂里的饅頭卻始終留香唇齒之間。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 級校友。本文為作者來稿的節選?!岸ω局暋睓谀?,為本報與北大餐飲中心合辦,用于刊登北大師生、校友關于燕園餐飲工作及生活的回憶文章。)

        報刊導讀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